中學生厭學原因分析
發布時間:2020-04-27
瀏覽次數:3
厭學情緒在中學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,較多地存在于差生之中。這是一種由于學習成績差而產生的自卑感,加上外界的壓力(如教師的批評,家長的訓斥,同學的恥笑,鄰里的譏諷),往往使之失去信心,于是更加厭惡學習。二是有些差生物以類聚,精力幾乎全化在學習之外,見到上課、作業就感到頭痛,勉強應付,滋生強烈的厭煩情緒,當然,厭學的也不完全限于差生,一些學習較好的同學,由于某種原因(如感到學習負擔過重,讀書無用等)也會產生厭學情緒。
按理說,學習可以增進知識、掌握技能,應該是一件非常有趣味的樂事,也符合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和好學多問的特點。但為什么一部份同學卻產生厭學心理,除了上面提到的學不好、無心學以外,其他造成厭學心理的客觀因素至少有以下幾方面。
一是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,揠苗助長。苗的生長有其自然規律,學習也有其自身的規律,這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??捎行┘议L仿照體育訓練中大運動量的做法,既違背學生的生理、心理特點,又不考慮他們的可接受性;使學生不勝負擔,不求甚解也不易消化,久而久之產生惡性循環,把本來是饒有興趣的學習視為不堪忍受的苦事,造成孩子們對學習的厭煩甚至恐懼心理。
二是一些家長對子女特別寵愛,對他們在學習上沒有要求,過分遷就,甚至有父母替子女越俎代庖的事,造成孩子學習上怕艱苦,不扎實。由于把學習當作過分輕松的事,一旦遇到困難而自己又無力去克服,就產生了厭學情緒。
三是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,要求過高。有的學校把九十分以下算作"不及格",就要補課。即使有的學生考了九十九分,還要聽家長、教師"為什么丟了這一分"的指責,這種求全責備使學生在學習上喪失信心,并為此惆悵、苦悶、厭煩。
四是社會上"讀書無用論"、"知識貶值"、"腦體勞動待遇倒掛"等等社會影響,也使一部份學生產生厭學心理。于是學習好的學生不想進一步努力,學習差的學生則不想讀書。
五是有些教師教學不得法,這里既有教育思想問題,也有教學藝術問題。在生源較差的學校,有的教師感到教而無功,他們的厭教情緒也影響到學生學習情緒。在生源較好的學校,有的教師則一心撲在"升學率"上,學生的課余生活、文體活動等等都似乎與他們無關,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單調乏味,從而萌生厭學心理。同時,有的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缺乏藝術性,一味的滿堂灌,學生似懂非懂,因而在一大堆作業面前束手無策,產生厭學情緒。